如果不是灾后集中安置,玉皇村的杨敏和银定村的陈尧芬可能永不相识。在彭州军乐镇灾后统规统建点银定新区,这样的新邻居比比皆是这个548户人家的大社区,集中了军乐镇共9个行政村的村民。
占地106亩,拥有41幢楼房,健身广场、商业、医疗配套,一应俱全……集中居住一年多,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显著改变,传统以血缘和生产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转向以物业为核心。4月18日,记者走进银定新区,发现银定新区正尝试为自主管理农村新型社区求解。
本报记者 张守帅
“入住前,最怕从此没人管了。”军乐镇香水村村民冯旭伦说。军乐镇党委副书记廖明忠告诉记者,基本原则仍是属地管理。这意味着社区居民只是原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将由社区承担。
与大多数城市小区里常见的“不知对面邻居是谁”的情况相比,原本就习惯了集体生活的居民们很快熟络起来。廖明忠说,居民对集体事务的关心,为借用成熟的基层治理机制创造了条件,“议事会、监督会,被引进社区。”小区的每幢楼选出1名代表,晋升居民议事会成员,每月定时召开议事会,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
议事会成员钟菊告诉记者,修建社区围墙、安装监控摄像头,都是通过议事会决定并实施的。此外,经议事会讨论,银定新区聘请了14名管理人员:治安联防队员4名、清洁工7名、门卫2名、水电工1名。
“树上的叶子落了,很快就有人打扫,小区里面干净得很。”居民陈尧芬认为物业管理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好了。
不少居民觉得更安全了靠小区安装的监控摄像记录,曾经抓住了一个偷车贼。
不过,小区居民们面临着随之而来的物业管理费用。经过测算,社区的物业管理费确定为每人每年80元。廖明忠说,随着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这个数字将会难以为继。
更多的钱从哪里来?
“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资源。”军乐镇党委书记付敏说,小区自身的物业、人力等资源都可以变成现金。据统计,社区内车位出租,每月可收入2380元,利用富余办公用房兴办的“爱心超市”,每年租金收益6666元。此外,社区内的临时摊点、移动充值点、卫生室等,均有租金上缴。
记者采访时,社区的“家庭车间”即将投入使用。这是一家大型服装企业投资兴建的,不但能满足社区居民就近就业,每年还能为社区创收6万元以上。
【记者观察】
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
“小社区、大民主,小管理、大创新,小居民、大幸福。”银定新区的探索,最终是让居民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而这种幸福感归根结底仍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从散居的平房搬进现代化新型小区,银定新区的居民们面临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有转变生产方式的考验。农业经营性收入降低,年轻人奔走于附近工厂打工,成为银定新区眼下的一种常态。
大量劳务合作组织的出现,让一些村民种上了“懒庄稼”。老板看中哪块地的蔬菜,“经纪人”就组织“棒棒兵”来收割、分类、转运,不需农民自己动手。不过,这样的方式更适用于规模化经营。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对于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积极意义。农业是军乐镇的优势,目前已形成了韭菜、香葱生产基地、粮经种植基地、果蔬生产基地,但尚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
随着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如何让他们适应生产方式的转变,解决充分就业和灵活就业问题,使农村群众增产致富,是建设好农村新型社区的关键所在。只有生活方式的改善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让农村群众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