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的口诛笔伐能否治愈发烧的中国房地产
日前,新华社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价的“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系列评论刊出后,立即在网上引起了重大反响,一些重点门户网站争相转载。(4月5日《重庆晚报》)
事实胜于雄辩。近年来,中国房地产染疾业已形成学界、业界、政界共识。公共舆论也由对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转向了对楼市泡沫诟病谴责和泡沫大小如何下药的争论。对发疯病态的房地产要不要“痛批”不是问题,我的问题是,现时中国房地产最须要的不是口诛笔伐的“痛批”而是猛药治顽的“痛击”。
我注意到,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6天播发评论,对房地产当下问题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读后确实让人出了一口恶气,然而,“辱骂不是战斗”,“痛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事实上,针对房地产怪象新华社以前就没少“痛批”过,民间更然。然而,每次“痛批”之后,中国房地产依然在骂声中疯涨,且泡沫愈益做大。可见,“痛批”项多只是嘴快活一下心舒服一时,切除病灶还得靠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手术。
令我遗憾的是,时下针对房地产病灶不是缺少手术,而是手术失灵。让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的是:一边是调控政策频出令人眼花缭乱:2009年12月9日决定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2009年12月14日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2009年12月17日规定开发商拿地首付款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50%;2009年12月23日明确,从明年起不足5年的普通住宅转让,将按其销售收入减去购房款后差额征收营业税,非普通住房则全额征收;2010年1月10日要求增加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有效供给,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简称“国十一条”);2010年1月18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年2月20日发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打击炒房者和投机行为。一边是房市波澜不惊甚至顶风上扬逆水快跑。尽管去年年底调控政策陆续出台,楼市在今年年初一度出现成交量低迷局势。然而进入3月份以后,楼市逆势回暖超出常人想象。统计显示,北京3月份二手房均价14650元/平方米左右,比2月底上涨8.8%。新房价格更为离奇,一季度北京商品房均价达到2188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8.4%。“小阳春”态势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时上演。中原地产监测九城市调查数据显示:3月19日—3月25日,一线城市中广州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幅超八成,呈强劲回暖态势。北京成交量环比增幅也超四成以上。二线城市继续延续之前回暖势头,天津成都杭州重庆武汉等城市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显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局调控行动或虚与委蛇或隔靴搔痒或头痛医脚,我把它看成是过于软弱的“温柔一刀”。
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当下中国房地产调控“屡调屡涨,屡涨屡调”情势非但未能停止演进反而加油提速。3月底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在网上流传,它回顾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发现与中国2005年~2008年房地产市场走势颇为相似,最后更预言中国房地产会在明年崩盘。设若说这只是个别网民宣泄情绪,不妨姑妄听之忽略不计;但无论如何,我们对现下房地产泡沫潜藏的巨大风险却不能轻视低估麻木不仁。据统计,上海北京深圳房屋的空置率已达40%,也就是说,将近一半房子没人住。最近,国家电网利用智能网络在全国660个城市查出一个数据,总共有6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很多房子在炒家手上既不出租也不自用只为等着涨价,造成社会资源极大浪费,也给银行带来极大风险。买房在银行有杠杆效应,20%首付有4倍杠杆效应,40%首付有1.5倍杠杆效应,只有50%首付,银行和个人风险才是对等的。
此外,租价比(年租金与房价的比率)是不动产投资收益最为敏感的判断指标,也是衡量不动产市场健康程度的重要参考。如果比值低于4.5%说明该地区房价存在泡沫,如果比值高于5.5%则该住房尚存升值空间。要命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青岛等典型城市各类物业租价比变化趋势显示,近5年来由于供需失衡引致销售价格相对租金水平过快上涨,住宅和商业物业租价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租售价格变化未能保持相应速度,住宅长期投资者租金回报收益不理想,偏离了理性投资者的正常投资回报率。
顽症还须猛药治。应当说,目下对房地产顽症的“痛击”并不缺少猛药而是缺少态度。新华社6评的题目是:《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在我眼中,这不正是中国房地产病情的最好诊断书吗?换言之,有了诊断书,余下的就不是有没有手术疗治方案,而是相不想能不能敢不敢拿方案!